家住闽东,那地方有山有海,平常人家对茶虽没有闽南人那样讲究与热衷,但有朋从远方来,能为客人沏上一碗热热的"大碗茶"也是一种对客人的热情表现,所以自小时候起,虽不是茶痴,但我对一些茶典故,比如"武夷山大红袍"等的传说,也是略有粗闻,在闽东地区,这个传说故事可以说也是家喻户晓.
出来工作后,由于工作的原因,武夷山我是去过五六次,正宗武夷山大红袍出产地的御茶园,我也有游历,导游小姐的有关大红袍来厉的故事也听过几回,说实在话,我是一次次地被武夷山的茶叶文化所触动,就像我一次次被闽江入海口的马尾船政文化所感动的一样.
茶产业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多少与茶文化有点沾亲带故,就像安溪铁观音能在安溪发端,乃至红遍大江南江北,普洱茶能在云南流广,最好成为中国茶文化一个重要符号一样,一个地方茶产业要做大, 自身还是要有根基,高雅点说,当地还是要有点文化积淀.
从这个意义上说,武夷山岩茶,或者说,武夷山大红袍,是没有理由在中国式微的.而现实情况却就是如此.为什么?到底是谁的负责?有人说,安溪铁观音能如此流行是因为安溪人口多,有一百来万,而这个人口基数,这种人海战术对铁观音的推广,十分有利;也有人说,安溪铁观音能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是因为铁观音是中国第一个用小包装切入市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所以铁观音成功了.而武夷山人口少,没有那种人和,小包装的先入为被占,缺少这般天时.
今年的<乔家大院>在长城内外很是红火,武夷山茶似乎在这道东风中,也风光了不少.为什么我要提到这档茶娱,其实我要说的就是武夷山茶要走出去,并不是先天不足,至少在文化上,在可推广的途径上,不会比安溪差.别的不说,要是利用好"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这个金字招牌,在中国也只有黄山的毛峰可与武夷山较劲唉!可是,武夷山又是如何借力用力的呢?在旅游区武夷山是让那些游贩门用劣质茶推给当地旅游市场高端的消费者——游客——而给自已打了一个又一个的反面广告!
不要羡慕铁观音、普洱茶在神州大地长驱直入所向无敌,或者感叹其成功是一种偶然。其实,深究一下安溪县政府是如何扶持茶支柱产业的,看看为了普洱茶的知名度,当地要把地名也改成普洱市,以及各大平民媒体大搞重走“茶马古道”活动等,大家给武夷山茶市许许多多的问号都会被拉直。
还好,前些日子,听到武夷山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推广武夷茶等活动,不过,对一般百姓来说,这种曲高和寡活动是不是像普洱茶办的活动一样在社会有影响就不得而知了,也就是说,武夷人或者说有关部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没有什么真正的营销意识,为什么不在各大都市报,在像第一茶叶网这样的媒体宣传?借一句流行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来为武夷茶营销作个注脚吧,只有大众的才是市场的。
谁该为武夷山茶叶市场的不景气负责,谁又该为武夷山岩茶的现状感到汗颜?到底是武夷山这个闽北山区人的市场意识不够强?还是武夷山市政府长期以来为武夷山茶产业发展做得已是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