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营销(二)
|
发布日期:[09-11-17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 |
|
清末,武夷岩茶出口量稍减。其主要原因是栽培和制作技术落后,精制质量不高,产区分散,交通不便,加之捐税繁重,又因为日本输出大量台湾白茶占领南洋市场。所以建茶(包括武夷茶)外销量呈下降趋势。民国初期,茶叶曾再度繁盛,漳、厦、泉各帮的茶商纷纷携资到武夷山各个山岩开辟茶园,并在星村、赤石开设茶行,扩大茶叶生产和出口南洋的业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海口被日本军队封锁,茶叶外销大受影响,武夷岩茶外销业务遂一蹶不振。抗日战争胜利后,外销茶仍不景气,业务清淡,获利甚微。
50年代初,茶叶出口业务日趋繁荣。武夷红茶出口苏联和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每吨红茶换回40吨厚钢板,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同时,继续进行传统的正山小种运往英国和侨销茶运往南洋的贸易。60年代后武夷乌龙茶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向国外销售的多为侨销茶,基本固定在历史上的传统市场,即通过闽南、广东外销至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家。国内市场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以及广东、上海等地。由于50~60年代崇安县精制茶叶的技术不高,所以多把初制茶运到建瓯、福州等地加工,然后再进行外销,销量不高。70~80年代茶叶生产属于持续稳定增产的时期,外销量也不断增长。1978年外贸出口茶叶6.36万公斤,外贸额41.76万元。1980年就有较大的突破,出口茶叶9.26万公斤,外贸金额104.57万元。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出现“求大于供”的现象。1987年,崇安县出口外销量70万公斤,为1978年6.36万公斤的11倍。1987年以后,世界饮茶提倡清饮,乌龙茶有日趋发展之势。据《福建乌龙茶》载,仅欧美就有十几个国家热衷于饮用乌龙茶,日本饮用乌龙茶更形成风气。武夷岩茶外销量遂逐年上升。至1993年,出口茶叶达89.14万公斤,外贸金额达1780.26万元,出口量和外贸金额分别为1978年的14.01倍和42.63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