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乌龙茶》 |
||
|
||
(点击放大) |
《中国乌龙茶》 巩志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年9月30日出版
|
《中国乌龙茶》 赞助单位 武夷山市茶业管量理委员会 陈泽财 中国福建银芝集团 吴文南 武夷山市茶场 祖耕荣 武夷山市永生岩茶厂 游玉琼 武夷山市示范茶厂 虞德庆 武夷山御茶园 赵健康 武夷山市大茶壶茶叶研究所 刘峰 武夷山市岩上茶叶研究所 刘国英 武夷山市幔亭茶叶研究所 刘宝顺 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元勋茶厂 江元勋 |
|
序 乌龙茶,是我国劳动人民创制的一种工艺考究、风味独佳的共叶,是世界茶叶贸易市场上的特殊种类的关发酵茶。它源于中国福建,故号称“中国特种茶”,又誉为“减肥茶”、“美容茶”。自明末清初至今的三、四百年中,尤其是当代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乌龙茶的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品种和新花色不断增加,产品安全卫生,质量不断增进,商品流通领域不断拓展,出口贸易不断扩大,产销数额不断增多。2002年中国乌龙茶产量达7。66万吨,其中福建6。01万吨,占全国78。46%,全国出口乌龙茶2。12万吨,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量8。4%,金额4843万美元,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14。58%。中国乌龙茶主产于福建,其次是广东、台湾。福建乌龙茶,有闽北乌龙与闽南乌龙两大品系,闽北乌龙以武夷岩茶、奇丛、闽北水仙等为贵;闽南乌龙以溪铁观音、黄观音、永春佛手、水仙、平和白芽奇兰、诏安八仙茶等为著。广东乌龙茶,以凤凰单枞、水仙等扬名。台湾乌龙茶,于清嘉庆年撞从大陆传入,以冻顶乌龙、文山包种等享誉中外。近十余年来,海峡两崖茶叶界开展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台商在福建开设有40余家乌龙茶产业化企业。经两崖茶人共同努力,产制的“清香型”乌龙茶,赢得中外消费者的青睐。 为探索中国乌龙茶的发展史,介绍乌龙茶的生产、采制技术、流通、品尝、茶艺等概况,弘扬中华乌龙茶文化,促进乌龙茶的产销。继福建茶叶界老前辈张天福与戈佩贞、陈哲思及郑酡辉等合著的《福建乌龙茶》(中心是栽培与制作,1990年)之后,由福建省茶叶学会会员、省茶文化研究会理事(首届)巩志先生编著的《中国乌龙茶》一书今又问世!该书分上、中、下三篇,对中国乌龙茶的命名、产地、产品、制造、品种、保藏、茶道、工夫茶、保健、茶事、传说等作了较全面的记叙和论述。该书是一本纪古论今,撰茗道艺、纪实写真,存史资鉴的乌龙茶专著,又是一部研究中国乌龙茶的不可多得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史籍。它的编辑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种茶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乌龙茶走出国门!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巩志先生,于近些年来潜心于茶文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在古稀之年仍伏案辛勤笔耕,博采群书,广猎史迹,于2003年6月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中国贡茶》。今又出版《中国乌龙茶》一书,一年之中连出两籍,实是难能可贵!为此,当本书行将付梓之际表祝贺!并对他为繁荣中国茶叶学术和茶文化所作出的奉献,致以谢意! 冯廷俭 2003年8月18日于榕城
冯廷俭 中国茶叶不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经委副主任,高级农艺师。 林
序 乌龙茶作为我国特种茶类,其品质优佳,深受世界茶人所接受,年出口量的激增,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20世纪70年代,在茶学界掀起过乌龙茶的发源地和产生的年代的争论。作者曾以《建茶史微》和《闽北乌龙茶史话》两篇论文,论述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武夷山是乌龙茶的发祥地,该文被收入日本淡交社出版的千宗室主编《日本茶道大系第七卷·东洋之茶》巨著。二十多年来在《农业考古》、《福建茶叶》、《茶业通报》、《茶报》等刊发表了关于乌龙茶、建茶、武夷茶诗等,茶史论文50余篇。 “武夷茶之制造,僧道最为得法”。明初,道有朱升一首《茗理》首现乌龙茶制造的道理,僧人阮景锡一曲《武夷茶歌》传递了乌龙茶做青的第一手资料。后来清代文人王复札的一篇《茶说》,奠定了乌龙茶做青技术,足资佐乌龙茶首创于武夷。 工夫茶的文献,首推《茶经》,其后《茶录》,用以论述冲泡方法。工夫茶之名,始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其后散见的《蝶阶外史》、《清稗类钞》、《潮州茶经》、《随园食单》等;而《随园食单·武夷茶》虽无泡工夫茶之法,却有品工夫茶之实,皆为博证之资料。《中国乌龙茶》继《续茶经》后,乌龙茶文化的第一部茶著。 作者出生于建安北苑茶乡,其父于20世纪40年代初,经营茶叶、木材,设行于福州。参加革命工作后,虽做文字编辑工作,但对茶是情有独钟。1982年退休后,他潜心研究建茶史,自从编撰《建共志》(姚月明主编)后,更加坚定了研究茶文化之心,默默地为探索中国乌龙茶的发展史,介绍乌龙茶生产,工夫茶与武夷岩茶的关系、乌龙茶艺的复兴;为中国乌龙茶文化研究推助澜,作出贡献。 福建省茶叶学会会员、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巩志同志继《中国贡茶》之后,又出版了《中国乌龙茶》,据说《中国红茶》、《中国白茶》的初稿己定,届时将形成中国茶类系列。是他退休之致力研究中国茶文化的成果。 《中国乌龙茶》是目前唯一的、较全面的乌龙茶专著,为乌龙茶著作之冠,“此茶,环宇同珍,此书史册宝帧”。为我国茶叶科技和茶文化宝库增添新的成果,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乌龙茶持续发展。 林心炯 2003年9月1日于福州 林心炯(1928—
)福建省茶叶学会誉会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研究员顾问,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顾问。 姚序 中国乌龙茶在全国六大茶类中之著名度高于其它茶类,特别在境外尤甚。故“中国乌龙茶”这本书的出版,是全国名茶类的首例。乌龙茶目前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但在地域、气候、品种、工艺掌握程度等的区别,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地域特点。《中国乌龙茶》从历史缘源,乌龙茶与天、地、人的关系,品质鉴别,泡饮方法,茶俗、传说、保健及有关丰富的各种茶文化 ,将其编撰成册。确花了很大的心力,查阅了很多资料,汇总而成,颇为不易。 乌龙茶的起源,在国内茶界争论颇多;有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乌茶》比较翔实地引证了一些历史事实,使应起源于武夷之论更加肯定。对“武夷茶”向武夷乌龙茶(武夷岩茶)转变的过程,是渐变而非突变的。从传统的炒青绿茶到引典山僧的松萝制法(主要在采摘上区别);继阮蠊锡《武夷茶歌》中强调:土壤、气候、炒焙结合“的方法;而后王草堂《茶说》中特别重点放在用水筛(竹制)架于风日中”晒青“,进行日光萎凋,及摊凉式的自然萎凋相结合,而进入“摊而蠊”(旋转式的摇青)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掌握摇青程度)即炒既焙,炒焙兼施,特别提到青者用语炒色(中止氧化程度),红者乃焙色(指茶汤),就强调了文火慢烤(俗称吃火),才算完成乌龙茶的整体形象。 而后乌龙茶由北向南逐步推广,因品种、气候、土质之差异,工艺过程虽然相似,但掌握程度,特别是摇青,烘焙程度上,闽北水仙比武夷岩茶轻,闽南则轻于闽北,广东、台湾则又轻于闽南(个别的例外),造成了各地域的不同的品质、风格。 总之“中国乌龙茶“这本著作,是中国茶界、茶人、茶叶工作昨及爱茶人都应一读,开卷有益能体会到中国“乌龙茶”的风韵。故本人对此书的出版,希望能使 乌龙茶品制裁上的独特风格,在相互借鉴中,取长补短,正确对待,取得共识,使乌龙茶在国内外能进一步的发展,在产区能从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致以诚挚的茶礼。 姚月明 2003年9月24日 姚月明 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南平地区茶学会顾问,曾任国营崇安场场长、武夷山市岩茶总厂厂长、高级农艺师。毕生从事乌龙茶栽植、制作、科研工作、是乌龙茶专家之一。
|
|
|
|||||||||||||
电话:0599-5109789 手机:13062284455 传真:0599-5316989 地址: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号 武夷岩茶在线版权所有 http://www.wuyishante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