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武夷山大红袍 >> 正文

 


武夷山天心禅茶(大红袍)溯源


发布日期:[15-12-07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1385年】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在赶考路上中暑,被天心寺僧以茶入药治疗,得救后中状元。为报佛恩,状元以红袍披茶树。始有“大红袍”之名。

  【1419年】明永乐十七年,明成祖敕封天心永乐禅寺,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大红袍”遂为万茶之尊,名扬天下。

  【1526年】明嘉靖五年,徐柳写《天心禅茶疏》,“天心禅茶”之名首见经传。

  【1646年】清顺治三年,天心茶僧研制出乌龙茶制作工艺,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有「米」之炊。「大红袍」被称为乌龙茶之祖、工夫茶之源,并渐成为武夷岩茶的代名词。

  【1685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天心茶僧释超全写《武夷茶歌》,是最早记载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文献。

  【1855年】清咸丰五年,天心方丈赠予台湾学子林凤池三十六棵茶苗。在台被广泛引种,成为名茶“冻顶乌龙”。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天心僧人完成“大红袍”摩崖石刻。


  【1951年】 “土改”把天心永乐禅寺庙产九龙窠“大红袍”茶园划归农场管理。

  【2006年】 “大红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 在首届武夷山国际禅茶(大红袍)文化节上,举行“大红袍祖庭”揭碑仪式。

  【2008年】 在第二届中国(武夷山)国际禅茶文化节上,举行茶祖殿开光法会及海峡两岸茶文化“陆羽奖”颁奖典礼等系列活动

  隋唐以来,寺院的收入除了靠少量的施与,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尤其是百丈怀海推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之后,寺院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各地寺院纷纷效仿,挖掘自身优势,农禅并举。天心永乐禅寺所处的位置既是武夷山景区方圆百里的中心,也是武夷岩茶产区(俗称“三坑两涧”)的核心地带,发展以岩茶为主的寺院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贞元年间邑僧结草为庵开始,天心庵的僧人们也开始培植茶叶。那个时候,他们定然没有料到,他们种茶养生竟成为武夷茶名扬天下的发端。

  就这样,禅、茶联姻,“名寺出名茶”、“茶佛一家”、“茶禅一味”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找到了最真实的写照。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骑行进瑞岩禅都、品吴屯稻花鱼
禅茶一味之大红袍
国际禅茶文化节盛大开幕
贯休禅师与武夷山岩茶
武夷山禅语:生活乐土的一盏茶
缘结武夷 茶禅一味
第四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国际禅茶文化节开幕
国际禅茶文化节 于丹论坛17日开讲
佛、茶、禅
永乐授封——明成祖敕封“大红袍”和“天心永乐禅寺”

奇苑茶业公司淘宝网店二维码

奇苑茶业公司微信号

(奇苑公司微信号及公众微信号)

(登录微信后,请在微信的“发现---扫一扫”)

【更多武夷山茶叶新闻】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