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导航:

首页 >> 武夷山大红袍 >> 正文

 


大红袍


发布日期:[09-10-29 ] 收集整理:[武夷山奇苑茶业公司]


作者: 章文  来源: 中华合作时报2433期

  “大红袍”在武夷岩茶中享有最高的声誉。可谓是乌龙茶的茶中之圣。

  大红袍为武夷岩茶四大名枞首冠。在众多的武夷岩茶品种中,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并称“四大名枞”,为茶中领军者。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等。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的九龙窠。这里谷地深割,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高耸立,石骨嶙峋,左右共有九座山峰对峙,有如九条巨龙欲腾又伏,涧口矗立一座浑圆的峰岩,山民称为“九龙戏珠”,这条涧因此得名九龙窠。

  大红袍就长于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 1927 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

  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滋润茶地,随水流落而来的还有苔藓类的有机物,肥沃土地,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得天独厚的特异品质。

  大红袍茶树现有 6 株,为灌木型,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故名“大红袍”。

  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精炼茶师进行。从 1941 年林馥泉对大红袍采制所作记录中,可见其贵在“看青做青”。上午 8 时半采摘, 9 时半晒青,历时 1 小时,翻拌一次。 10 时半凉青,历时 15 分钟。 10 45 分移入青间,至次日 1 45 分炒青。摇青历时 14 小时 40 分,摇青 7 次。摇青转数顺序为 16 80 100 40 144 100 60 。其中交替做手三次。摇青后,初炒、复炒、初烘、复烘。

  现在制作大红袍,从看护到采茶、制茶、送茶,都有一套严格的责任机制和严密的工作流程、严谨的时间限制。武警要参与大红袍采、制、送全过程的监督和警卫。大红袍树下有监护人终年看护,不离其左右,担负守茶、祭茶、采茶职责。采茶,必须由省、市政府、茶研所、茶监护人等几方责任人均在场,一番仪式,一番察看,一番签字,才能采摘。届时,武警守卫峡谷、置放云梯;茶监护人,在武警的陪护、监督下,在省、市、茶研所几方人公视下,登云梯采茶,采毕,即交武警,空手下云梯,云梯即被武警收走。一干人等,速离峡谷,赶到茶厂,茶研所人又在几方监护下,炒茶制茶,茶成,当即给在场省、市人,验重分包;随即,省上人又在武警的陪护下,登专机送往北京。

  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据行家们评定,大红袍与其它名枞对照,冲至第九泡尚不脱离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枞经第七次冲泡味已极淡。

  大红袍如此珍贵在于它的产量极少,历代都是贡茶。现六棵茶树,年产茶 7 8 两,定额半斤送中央,余下二、三两交省上。一说专供用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一说专供用于接待外国总统。 2002 年广州茶博会上,福建武夷山市政府拍卖的 20 “大红袍”,被广州著名酒楼南海渔村以 18 万元的价格买走。买家称,他们将把这 20 茶叶珍藏在酒楼里,作为镇店之宝。目前,这六棵大红袍已经禁采,以利于茶树的休养生息。

  市面上能见到的大红袍分为两种,商品大红袍与纯种大红袍。纯种大红袍是以九龙窠六棵大红袍茶树为母本通过有性与无性两种方式繁殖生长而成的;而商品大红袍则是为了解决纯种大红袍有限产量,用少量纯种大红袍与水仙、肉桂等茶拼配后,近似某种口感的拼配商品茶,按照国标分为特、一、二共 3 个等级。

 

趣闻轶事

 

  大红袍的名气几乎是家喻户晓,围绕着它曾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祭茶仪式:每年四月底五月初的开山典礼、大红袍祭茶仪式极为隆重。当地首脑、监护人、种茶人、制茶人等,云集九龙窠峡谷大红袍茶树下,大红袍监护人,身着鲜艳的布扣对门襟民族服装,点蜡焚香,读诏令,念颂词,给茶树披盖大红袍,仰面喊茶:“茶发芽!茶发芽!”宏声吆吆,情韵悠长,众声应和,群峰回音,颇为壮观!还在峭壁岩隙下垒石填土,固本丛茶,使之愈发葱郁。

  祭茶仪式在武夷山由来已久,真正有文字记载是在唐代,唐代闽籍诗人徐夤的诗中诵到:“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他们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天地之间灵物,要怀着感恩的心情,把采下的第一捧新的茶芽供奉给地仙。感谢天地给他们的福气。

  这个习俗从唐、宋、元、明、清代代相传下来,到元代有个叫高兴的人,路过武夷山买了几斤叫石乳的岩茶,喝了神清气爽,最终将茶进贡给忽必烈皇帝,忽必烈品后龙颜大悦,给他加官晋爵,连高兴的儿子高久住也沾到福报,被派往武夷山旁边的邵武路当总管。元大德六年,公元 1302 年,高久住在武夷山特意修建了御茶园。

 

大红袍由来的传说

 

  相传武夷山第一棵茶树,为 武夷君栽种。“岩骨花香”诱得文人墨客、飞禽走兽,竞相趋之。于是,鸟衔着茶种,从九龙窠飞过。见峡谷里,碧水丹山,云雾飘渺,飞瀑叠泉,奇峰兀立,禅寺堂堂,香烟袅袅,喜之不尽,张口欢啼,茶种撒落在岩壁缝隙中,六株茶树,应运而生。悬崖峭壁,无法采摘,岩顶禅寺僧侣便驯猴披着红袍去攀采。人们就喊这茶为“大红袍”

  还有种说法,一位举子,进京赶考,昏于峡谷里。被下山化缘一和尚背回寺庙。禅寺老方丈,取其茶叶,舀汲涧水,熬制茶汤,细心喂他。举子得救,进京高中状元,被招为驸马。感念方丈以神茶救命之恩,回到九龙窠峡谷,脱下状元红袍,披在六棵茶树上,顶礼膜拜。后人将茶取名“大红袍”。也说状元谢恩禅寺,带回茶进贡,皇上服后,腹泻沉痼,顿时消除,龙心甚悦,赐茶美名“大红袍”。

  又说康熙年间,皇帝下江南,不服水土,重病染身,卧床不起。御医良医,献策献方,不计其数,就是不愈,一干人等,束手无策。这时,有人献上一包茶叶,康熙皇帝饮后病痊愈。皇帝得知是九龙窠峡谷壁上之神茶,忙赐大红御袍,派人送到武夷山,披挂于茶树之上。钦定“大红袍”名,指为贡茶。

  尼克松与大红袍:近代,关于大红袍的传说也不少。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赠他四两大红袍,暗地里,尼克松责怪毛泽东小气,周恩来知道后幽默地说:“主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送了。”并晓之以典故,尼克松肃然起敬。

  乌龙茶的起源:曾有人试想为什么不把大红袍做成绿茶、红茶,而是乌龙茶呢,民间相传武夷山一个叫苏龙的小伙子,上山去采茶,采到半箩筐时看到一只山麂,便想猎狩,受伤的山麂拼命地跑,他背着茶篓拼命的追,烈日当空,翻山越岭,山麂终没抓到,回到家里只能将这半篓茶做出来,制作中香气四溢,乡亲四邻们都被吸引过来,在追山麂的过程中,他无意将茶叶进行了日光晒青,日光萎凋,和摇青的制作过程,创造出了乌龙茶。

  遇林亭窑与兔毫盏:在距大红袍的生长地九龙窠不足 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遇林亭的山坳, 1998 年至 2000 年,考古人员挖掘出两座宋代古窑址,一号窑长 73.2 ,二号窑长 113.1 ,两座窑基均宽为 2 ,都依山体挖沟砌筑,窑炉的倾斜度达到 26-30 度,窑内的构造设计巧妙合理,能有效控制火势,使窑内温度达到一千度以上。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油滴盏和兔毫盏。兔毫盏是建盏中的珍品,它是乌金釉面上出现无数细如兔毛的窑变色彩的建盏。相传当年宋徽宗就用兔毫盏品茶,他在《大观茶论》中这样写道:“盏色贵有黑,玉毫条达者上。”遇林亭窑址的出土为武夷岩茶宋代的繁荣兴盛,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禅茶一味之大红袍
“大红袍”的几个传说
乞丐的外形,皇帝的身价,菩萨的心肠——亲亲大红袍
俄罗斯博物馆收藏中国名茶武夷山“大红袍”
美国副总统拜登泡茶馆点大红袍喝
武夷岩茶“大红袍”再度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茶王“大红袍”传奇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谈大红袍
“大红袍之父”陈德华(图)
为大红袍母树浇水解渴

奇苑茶业公司淘宝网店二维码

奇苑茶业公司微信号

(奇苑公司微信号及公众微信号)

(登录微信后,请在微信的“发现---扫一扫”)

【更多武夷山茶叶新闻】
更多>>>>

公司茶园基地

(点击照片可放大)

九龙窠(一) 九龙窠(二)
北斗峰茶园 天心庙前茶园
天心岩火焰山茶园 天心岩土国在茶园
水帘百年老枞水仙 牛栏坑茶园
慧苑竹窠茶园 悟源涧茶园